首頁 國內(nèi) 時評 黨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創(chuàng) 視頻 省委文件 新聞 政務 旅游 生態(tài) 體育 專題 圖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網(wǎng)  藏文網(wǎng)
 
站內(nèi)檢索   
您當前的位置 : 青海新聞網(wǎng)青海新聞
積石山6.2級地震|記者手記:承受“砂涌”之痛的村支書抗震七日
來源:新華網(wǎng)
作者:
發(fā)布時間:2023-12-27 07:08:00
編輯:童洋

  新華社西寧12月26日電 題:記者手記:承受“砂涌”之痛的村支書抗震七日

  新華社記者王浡、李寧

  看著村民陸續(xù)從臨時安置帳篷搬進新建的板房,金田村黨支部書記楊德錄的心又穩(wěn)當了些。但轉(zhuǎn)過頭看著在泥漿中作業(yè)的挖掘機,他的心又揪了起來。“還有兩名村民失聯(lián)!”楊德錄操著沙啞的嗓音說,“找不到人,我這心就放不下。”

  12月18日23時59分,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積石山保安族東鄉(xiāng)族撒拉族自治縣發(fā)生6.2級地震,相鄰的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中川鄉(xiāng)金田村又在震后遭遇砂涌。翻涌的泥漿,瞬間將村里的部分民房淹沒,唯有幾幢二層小樓的二樓顯露在泥漿上,展示著這個村曾經(jīng)的美麗。

  12月19日至25日,楊德錄終生難忘。但面對記者采訪,他又很難回憶起這些天干了些什么,來不及悲傷、難過,就是這么條件反射般地工作,疲勞時點根煙,困得不行時瞇一小會。他說,不敢停下,停下來就會胡思亂想。

  在楊德錄斷斷續(xù)續(xù)的回憶和其他村民、村干部介紹中,記者大概串聯(lián)起這七天情景。

  18日深夜,楊德錄剛剛睡著,就被一陣劇烈的晃動驚醒,“地震了!”他拿起衣服就跑出房門,邊跑邊喊,讓村民避難。

  大地還在晃動,大部分村民都跑出了家門,楊德錄想到村里還有一對80多歲的老夫妻腿腳不便,便叫上幾個村民一路飛奔,趕到老人家中,在余震中將老人背到了安全區(qū)域。

  剛喘口氣,砂涌形成的泥流隨之而來。“我聽到樹木被泥流沖斷的聲音,啪啪響,像放炮一樣。”楊德錄說,沒有害怕,沒有猶豫,只是本能地呼喊救人,等他再次跑回村里打算查看其他村民受災情況時,發(fā)現(xiàn)村里一片民居已被淤泥覆蓋……

  “泥太深了,太軟了,根本沒辦法進去。”楊德錄回憶當時場景說,救援隊伍來得很快,除了救援倒塌房屋內(nèi)的村民,最大的難點就在那片被淤泥覆蓋的民居。

  有人提出找板子搭浮橋,他便和村干部、救援隊帶著村民一塊一塊找,有的村民拆下自家的門板。就這樣,一條簡陋的“生命通道”鋪成了。

  19日3時許,在消防救援隊員和村民們的努力下,一位幸存者被從淤泥中救出,楊德錄和鄉(xiāng)親們的心里多少有一些安慰。

  從凌晨到天明,救援隊伍從四面八方趕來,物資也源源不斷集中。來不及休息的楊德錄和其他村干部做了一個簡單的分工:接收物資、分發(fā)物資、數(shù)據(jù)上報、帳篷分配……災民安置和物資保障工作緊張有序展開。電話不停,腳步不停……楊德錄說,談不上壓力,需要干的事太多,自己就是這么被一件事一件事推著走。

  泛黃的軍大衣,滿是黃泥的鞋和褲子,亂糟糟的頭發(fā),沙啞到幾乎難以辨識的聲音,也勾勒出這個年過半百的莊稼人是如何熬過這七天的。

  此后連續(xù)幾天,救援物資源源不斷涌向受災地區(qū),上報缺口、統(tǒng)計物資、妥善分配……與地震后第一天相比,后續(xù)的工作節(jié)奏稍稍慢了一點,流程也慢慢理順。帳篷里有了火爐,有了棉被,有了電源,空地上也支起了大鍋,牛肉面、油餅子、羊肉熬飯,熱騰騰的飯食讓受災群眾的心里也暖了起來,楊德錄的心也稍稍安穩(wěn)。這期間,他只休息了十幾個小時。

  這幾天,最揪心的還是救援。有的家屬默默地等在村口不肯離去,救援隊員一刻不敢歇息,作為村黨支部書記他要安撫這些家屬,但有時話到嘴邊,又說不出。

  震后第五天,第一批被找到的遇難者下葬,長長的送葬隊伍經(jīng)過安置點往村外走去,楊德錄遠遠看了一眼,轉(zhuǎn)身又繼續(xù)分發(fā)物資。這次的失聯(lián)人員有平日里的熟識,但他只能忍住悲傷,做好村民們的安置保障工作。

  25日上午,受災群眾開始陸續(xù)住進過渡性安置點的活動板房,楊德錄和村干部們每間房子都進去仔細看,查看物資,檢查設備,生怕出現(xiàn)紕漏,影響受災群眾順利入住。

  天色漸暗,記者在安置點的大鍋旁找到了正準備吃飯的楊德錄,他緊皺的眉頭舒展不少,手里捧著熱騰騰的油餅,嗓子還未恢復。他告訴記者,“大家都住進板房,等明年開春了,再合計合計蓋房子!”

推薦閱讀
青海省黨政代表團赴浙江考察
青海省招商引資推介會在南京、杭州舉行
`2025“第一縷陽光”全球同拍中國年在青海啟動
青海省30名藥品安全社會監(jiān)督員受聘上崗
全省新聞系列專業(yè)技術職務任職資格人員的公示
2025年青海省全民閱讀優(yōu)秀項目公示
丁香,西寧的浪漫“香”遇
“五一”西寧市11處夜市“熱力全開”
24H熱點
青年之力在匯聚 青年作為正當時 ——青海青年...
【文化中國行】文化盛宴受熱捧 市民樂享“文藝范”...
古韻今輝交響 業(yè)態(tài)創(chuàng)新驅(qū)動 ——“五一”假期青海...
“高原精靈”藏羚羊開啟一年一度遷徙產(chǎn)仔
全民K歌活動點亮“五一”經(jīng)濟新引擎
“五一”“浪”山 文明作伴
以青春之名,匯聚奮進力量 ——我省各地開展五四青...
“五一”,去這里感受濃濃的假日氛圍
扮靚城市的主力為何是丁香
青海首筆農(nóng)村土地承包經(jīng)營權抵押貸款落地
熱點圖片
青年之力在匯聚 青年作為正當時 ——青海青年突擊隊以青春之名書寫新時代答卷
青年之力在匯聚 青年...
以青春之名,匯聚奮進力量 ——我省各地開展五四青年節(jié)系列活動
以青春之名,匯聚奮...
古韻今輝交響 業(yè)態(tài)創(chuàng)新驅(qū)動 ——“五一”假期青海旅游市場煥發(fā)新活力
古韻今輝交響 業(yè)態(tài)創(chuàng)...
【文化中國行】省城“爆款夜市” 點燃文旅消費新引擎
【文化中國行】省城...
【文化中國行】貴德:清清黃河水 風景美如畫
【文化中國行】貴德...
青春力量:以行動回應時代召喚
青春力量:以行動回...
青;ブ骸拔逡弧泵袼滋厣w驗受熱捧
青;ブ骸拔逡弧...
【探尋雪豹之都】靈動十足!“豹”元素點亮西寧街頭
【探尋雪豹之都】靈...
關于我們 | 法律顧問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方式
青海省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中心主辦  版權所有:青海新聞網(wǎng)
未經(jīng)青海新聞網(wǎng)書面特別授權,請勿轉(zhuǎn)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聞網(wǎng)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許可證:63120170001 青ICP備19000163號 青公網(wǎng)安備 63010302000199號
 
img

積石山6.2級地震|記者手記:承受“砂涌”之痛的村支書抗震七日

新華網(wǎng)
2023-12-27 07:08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二維碼查看全文
img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img

積石山6.2級地震|記者手記:承受“砂涌”之痛的村支書抗震七日

新華網(wǎng)
2023-12-27 07:08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或發(fā)送給朋友、保存圖片

積石山6.2級地震|記者手記:承受“砂涌”之痛的村支書抗震七日

  • 2023-12-27 07:08:00
  • 來源:新華網(wǎng)

  新華社西寧12月26日電 題:記者手記:承受“砂涌”之痛的村支書抗震七日

  新華社記者王浡、李寧

  看著村民陸續(xù)從臨時安置帳篷搬進新建的板房,金田村黨支部書記楊德錄的心又穩(wěn)當了些。但轉(zhuǎn)過頭看著在泥漿中作業(yè)的挖掘機,他的心又揪了起來。“還有兩名村民失聯(lián)!”楊德錄操著沙啞的嗓音說,“找不到人,我這心就放不下。”

  12月18日23時59分,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積石山保安族東鄉(xiāng)族撒拉族自治縣發(fā)生6.2級地震,相鄰的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中川鄉(xiāng)金田村又在震后遭遇砂涌。翻涌的泥漿,瞬間將村里的部分民房淹沒,唯有幾幢二層小樓的二樓顯露在泥漿上,展示著這個村曾經(jīng)的美麗。

  12月19日至25日,楊德錄終生難忘。但面對記者采訪,他又很難回憶起這些天干了些什么,來不及悲傷、難過,就是這么條件反射般地工作,疲勞時點根煙,困得不行時瞇一小會。他說,不敢停下,停下來就會胡思亂想。

  在楊德錄斷斷續(xù)續(xù)的回憶和其他村民、村干部介紹中,記者大概串聯(lián)起這七天情景。

  18日深夜,楊德錄剛剛睡著,就被一陣劇烈的晃動驚醒,“地震了!”他拿起衣服就跑出房門,邊跑邊喊,讓村民避難。

  大地還在晃動,大部分村民都跑出了家門,楊德錄想到村里還有一對80多歲的老夫妻腿腳不便,便叫上幾個村民一路飛奔,趕到老人家中,在余震中將老人背到了安全區(qū)域。

  剛喘口氣,砂涌形成的泥流隨之而來。“我聽到樹木被泥流沖斷的聲音,啪啪響,像放炮一樣。”楊德錄說,沒有害怕,沒有猶豫,只是本能地呼喊救人,等他再次跑回村里打算查看其他村民受災情況時,發(fā)現(xiàn)村里一片民居已被淤泥覆蓋……

  “泥太深了,太軟了,根本沒辦法進去。”楊德錄回憶當時場景說,救援隊伍來得很快,除了救援倒塌房屋內(nèi)的村民,最大的難點就在那片被淤泥覆蓋的民居。

  有人提出找板子搭浮橋,他便和村干部、救援隊帶著村民一塊一塊找,有的村民拆下自家的門板。就這樣,一條簡陋的“生命通道”鋪成了。

  19日3時許,在消防救援隊員和村民們的努力下,一位幸存者被從淤泥中救出,楊德錄和鄉(xiāng)親們的心里多少有一些安慰。

  從凌晨到天明,救援隊伍從四面八方趕來,物資也源源不斷集中。來不及休息的楊德錄和其他村干部做了一個簡單的分工:接收物資、分發(fā)物資、數(shù)據(jù)上報、帳篷分配……災民安置和物資保障工作緊張有序展開。電話不停,腳步不停……楊德錄說,談不上壓力,需要干的事太多,自己就是這么被一件事一件事推著走。

  泛黃的軍大衣,滿是黃泥的鞋和褲子,亂糟糟的頭發(fā),沙啞到幾乎難以辨識的聲音,也勾勒出這個年過半百的莊稼人是如何熬過這七天的。

  此后連續(xù)幾天,救援物資源源不斷涌向受災地區(qū),上報缺口、統(tǒng)計物資、妥善分配……與地震后第一天相比,后續(xù)的工作節(jié)奏稍稍慢了一點,流程也慢慢理順。帳篷里有了火爐,有了棉被,有了電源,空地上也支起了大鍋,牛肉面、油餅子、羊肉熬飯,熱騰騰的飯食讓受災群眾的心里也暖了起來,楊德錄的心也稍稍安穩(wěn)。這期間,他只休息了十幾個小時。

  這幾天,最揪心的還是救援。有的家屬默默地等在村口不肯離去,救援隊員一刻不敢歇息,作為村黨支部書記他要安撫這些家屬,但有時話到嘴邊,又說不出。

  震后第五天,第一批被找到的遇難者下葬,長長的送葬隊伍經(jīng)過安置點往村外走去,楊德錄遠遠看了一眼,轉(zhuǎn)身又繼續(xù)分發(fā)物資。這次的失聯(lián)人員有平日里的熟識,但他只能忍住悲傷,做好村民們的安置保障工作。

  25日上午,受災群眾開始陸續(xù)住進過渡性安置點的活動板房,楊德錄和村干部們每間房子都進去仔細看,查看物資,檢查設備,生怕出現(xiàn)紕漏,影響受災群眾順利入住。

  天色漸暗,記者在安置點的大鍋旁找到了正準備吃飯的楊德錄,他緊皺的眉頭舒展不少,手里捧著熱騰騰的油餅,嗓子還未恢復。他告訴記者,“大家都住進板房,等明年開春了,再合計合計蓋房子!”

編輯:童洋
青海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