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記者 包拓業(yè) 報道)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阿柔鄉(xiāng),海拔近3000米的祁連山國家公園內,有一座特殊的“生命驛站”——祁連山國家公園野生動物救護站。作為我國唯一建在國家公園內的野生動物救護機構,這里自2020年8月初步建成、2022年7月正式運行以來,已成為青藏高原瀕危野生動物的希望之地,見證了無數生命的重生與回歸。
清晨,救護站的一天從奶瓶的溫度開始。工作人員張玉珍熟練地加熱牦牛奶,兩只小巖羊立刻湊近奶嘴急切地吮吸。它們出生不久便與母親失散,被牧民發(fā)現時已奄奄一息,如今在飼養(yǎng)員的照料下,它們如同回到母親懷抱般安心;\舍內,三只荒漠貓正撕扯著新鮮的雞胸肉,野性十足;翅膀骨折的雕鸮需要每日喂食兔子,虛弱的禿鷲經過三個月調理已能振翅,而玻璃房內的黑頸鶴因永久性傷殘將在此終老。
每一只來到救護站的動物,都會經歷嚴格的體檢、建檔,并接受個性化的康復方案。2024年,一只腿部被鐵絲網深纏的馬鹿經過數小時手術成功解困,最終重返自然;2025年被救護的雪豹則擁有獨立“套房”,避免與其他動物相互驚擾。然而,并非所有動物都能回歸野外——4只自幼被救護的巖羊因過度依賴人類,失去了野外生存能力,如今只能在站內悠閑散步;而一只主動“敲門”覓食的獵隼,被工作人員刻意停止投喂以激發(fā)野性,五天后終于振翅高飛。
放歸野生動物是一場精密協作。2023年9月,5只猛禽(2只大鵟、3只紅隼)騰空而起,它們佩戴的衛(wèi)星追蹤器傳回首批數據,填補了猛禽遷徙生態(tài)研究的空白。為提高放歸成功率,救護站專門流轉400畝高山草場作為野化訓練基地,讓動物們重新學習捕獵、避險等生存技能。工作人員通過隱蔽觀察評估它們的適應力,確保它們真正具備回歸自然的能力!按笞匀徊攀撬鼈兊募摇!闭鹃L馬存新望著放飛的猛禽,眼中滿是欣慰。
除了救助與放歸,救護站還承擔著科研與公眾教育的重任。2024年,站內首次對獵隼進行野化訓練并追蹤其遷徙路徑,為高原猛禽保護提供數據支持。同時,通過直播、自然課堂等活動,救護站向公眾普及生態(tài)保護知識,吸引數千名游客參與“云認養(yǎng)”和科考實踐,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深入人心。
據統(tǒng)計,自2022年7月正式運行以來,這座“生命方舟”已累計救助收容野生動物36種211只,包括獸類81只、鳥類129只、兩棲爬行類1只。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0種(如荒漠貓、雪豹、黑頸鶴等),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7種(如兔猻、巖羊、雕鸮等),成功放歸17種43只,目前站內仍收容管理21種52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