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七月的丹麻灘,碧空如洗,溪流澄澈,油菜花海與碧綠麥浪交織成一幅高原鮮艷的生態(tài)畫卷。這里不僅是自然風光的勝地,更是黨建引領鄉(xiāng)村振興的鮮活樣板。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丹麻鎮(zhèn)以“紅色動能”激活文旅資源,通過“黨建+文化+生態(tài)”模式,將高亢的“花兒”與豪邁的“秦腔”轉化為凝聚人心的精神紐帶,讓龍王山腳下的喧騰時節(jié)成為黨群心連心的生動實踐。

“花兒”為媒 唱響民族團結主旋律
“民歌的海洋花兒的天,隨口兒漫,要唱個美好的春天。”在“花兒大家唱”的舞臺上,丹麻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馬占元一曲“依呀依令”花兒,高亢婉轉,唱出了對家鄉(xiāng)的熱愛、對美好生活的禮贊。
作為歷屆丹麻傳統(tǒng)花兒會的親歷者,馬占元感慨道:“今年的舞臺格外熱鬧,來自大通、樂都、湟中等地的游客們都爭相登臺,臺上我們切磋曲藝,臺下觀眾跟著節(jié)拍起舞,這其樂融融的場面,正是‘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最好寫照。”
活動期間,《幸福的花兒獻給黨》《千帶上書信萬帶上話》《妹妹的山丹花》等經典曲目輪番上演,土族花兒歌謠歌會、花兒名家演唱會、花兒大家唱等活動匯聚了本土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和省內300余名花兒歌手。悠揚的花兒如清泉流淌,生動展現了新時代鄉(xiāng)土民族團結、文化繁榮的豐碩成果,“花兒丹麻”的品牌影響力如春潮般奔涌。
與花兒交相輝映的是鏗鏘的“丹麻戲”。會場另一側的戲臺上,《貍貓換太子》《趙氏孤兒》《八仙圖》《打金枝》等11場經典秦腔曲目讓戲迷觀眾一飽眼福,演員們精彩的表演、扎實的唱功、細膩的情感,讓觀眾在家門口享受到了一場場豐盛的傳統(tǒng)文化大餐。
近年來,丹麻鎮(zhèn)堅持以“黨建+民族團結”為引領,深度融入“太陽花開”名片,以“花兒”為媒,搭建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舞臺,讓各族群眾以歌會友、以舞傳情,在花兒的歡快節(jié)奏里,讓傳統(tǒng)文化如夏日清泉般浸潤心田,澆灌民族團結的“石榴花開”。

非遺煥新 點燃鄉(xiāng)村振興新引擎
今年的花兒會還不止于歌聲悠揚。為豐富游客體驗,活動期間“千人安召舞表演”“皮影戲”演出、優(yōu)秀電影展播等特色項目持續(xù)推出,皮影藝人在光影帷幕間舞動經典,吸引眾多游客駐足觀看,成為夜間會場一道獨特的風景線,也讓古老藝術煥發(fā)新光彩。
千人安昭舞作為丹麻鎮(zhèn)乃至互助縣民俗文化活動的一張名片,更是贏得游客的一致好評,來自西寧的游客張艷觀看千人安召舞演出后激動不已:“土族阿姑七彩花袖翻涌如彩蝶翩躚,足尖起落似鼓點鏗鏘,阿哥們輪子秋驚險稱奇,奔放的生命力瞬間點燃全場熱情,能看到這樣大規(guī)模、高水平的民族舞蹈表演,真是不虛此行。”
如何讓沉睡的非遺資源轉化為鄉(xiāng)村振興的澎湃動能?丹麻鎮(zhèn)黨委給出了答案:強化組織引領,激發(fā)內生動力。鎮(zhèn)村兩級黨組織化身非遺“煥新師”,始終致力于非遺傳承、保護和創(chuàng)新,培育各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24人,申建縣級非遺工坊11家、傳習所1處、家庭博物館3座、村史館3個和青繡工坊7家,并由35多名黨員帶頭傳承盤繡、花兒、搟氈、彩繪、安召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鎮(zhèn)域內長期從事非遺代表性項目手工技藝的藝人達120名。古老技藝在傳承中煥發(fā)新生,成為吸引游客、帶動增收的“金名片”。

盛會搭臺 小集市撬動大經濟
一年一屆的丹麻花兒會,不僅是一場民族文化盛宴,也是丹麻鎮(zhèn)規(guī)格最高、最具影響力的物資交流大會,更是激活鄉(xiāng)村經濟,促進“農體文旅商”產業(yè)融合的關鍵平臺。
由村“兩委”牽頭組織的“丹麻六月六物資交流會”熱鬧非凡,今年的物資交流會設立了“美食小吃、生活用品、文化娛樂、農用物資、服務”5大類430多個攤點。琳瑯滿目的特色農產品、精美的手工藝品、誘人的地方小吃匯聚一堂,共同繪就了一幅充滿煙火氣的繁榮圖景。
丹麻鎮(zhèn)索卜溝村的索得元在攤位前忙得腳不沾地,土豬肉、釀皮、涼菜、炸土豆片等特色小吃,深受游客喜愛。“游客太多了!每天早上準備的食材,基本到中午就賣完了,這幾天下來,凈賺1.2萬余元!”索得元難掩笑意地說。
來自甘肅的日用品攤主也喜上眉梢:“我們家的貨走得特別快,交流會的第一天就已經賣掉了一半多,現在大家的生活好了,需求也多樣,生意也很紅火,各家能分到不少錢。”
文化盛會的“溢出效應”還惠及了周邊產業(yè)。距離會場僅2公里的溫室采摘大棚吸引了大量順道而來的游客。“借著花兒會的名氣,到大棚采摘甜瓜、菠蘿蜜黃瓤西瓜、伊麗莎白蜜瓜、水果黃瓜等瓜果的游客絡繹不絕,采摘量比上個月足足增加了一半。”經營溫室大棚的董青林興奮地介紹。
一場花兒會,讓土鄉(xiāng)的百姓樂開了花,更讓鄉(xiāng)村市場活力迸發(fā)。“辦會不是目的,讓群眾增收才是硬道理!”東丹麻村黨支部書記張得明一語道出了盛會的核心價值。據統(tǒng)計,本次活動接待游客達13.5萬人次,車輛4萬輛次,交易額達550萬元,帶動周邊600名群眾創(chuàng)收100余萬元。
當悠揚的花兒旋律在丹麻灘上空回蕩,這場持續(xù)9天的盛會已超越文藝本身,成為黨建引領下文化賦能、產業(yè)興村、民族團結的生動實踐。丹麻鎮(zhèn)以“花兒”為媒,以非遺為魂,全力打造“太陽花開”民族交融品牌,奮力書寫著“農體文旅商”深度融合的壯麗篇章。正如一位游客留言:“這里的花兒,唱的是千年傳承的鄉(xiāng)愁,贏得的是黨群同心、攜手共進的燦爛未來!”
。▉碓矗呵嗪H請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