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wǎng)·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10月25日,記者從青海省農業(yè)農村廳獲悉,去年以來,青海省畜牧總站探索適宜青海省東部農區(qū)推廣的牦牛“春種冬養(yǎng)”新模式——利用部分耕地冬歇時間進行“茬子地+飼草料”育肥牦牛,春季恢復種植農作物,做到了養(yǎng)殖和種植在時間和空間上的互補,實現(xiàn)了“一地兩用”、種養(yǎng)互促和增產增收的良好成效。
2023年底,省畜牧總站選擇西寧市湟源縣、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及海東市平安區(qū)、循化撒拉族自治縣、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5個縣的19戶牦牛育肥主體作為示范戶,投入250萬元實施牦牛冬季育肥規(guī)范養(yǎng)殖建設項目。通過項目實施,19戶牦牛育肥主體利用47.69畝(1畝≈0.0667公頃)冬歇茬子地建設牛圈和圍欄作為臨時養(yǎng)殖用地,冬季育肥牦牛3231頭,出欄收益達211.1萬元。
今年春季,臨時養(yǎng)殖用地恢復種植玉米、燕麥、小麥等作物,種植產量不僅較原先提高了13.8%,而且還有效解決了養(yǎng)殖“用地難”問題。同時,為進一步提升綜合收益,19戶牦牛育肥主體利用所產生的牦牛糞便作為天然有機肥,種植809.6畝燕麥、玉米、青稞、小麥、油菜等農作物,化肥使用量較上年減少50%,產量提高17%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