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第六批480名援青干部人才進青以來,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立足青海“三個最大”省情定位和“三個更加重要”戰(zhàn)略地位,融入青海、建設青海、奉獻青海,以飽滿的工作熱情,昂揚的精神狀態(tài),全面投身打造生態(tài)文明高地、建設產業(yè)“四地”和綠色算電協(xié)同發(fā)展的火熱實踐中,實現了第六批援青工作的良好開局。
初抵高原:在感恩奮進中積蓄力量
“來青一個月最深的感受就是,省委省政府對我們工作上充分信任、委以重任,生活上關懷備至、體貼入微。我將深入踐行‘懂感恩、有情懷、重實干’的要求,蹄疾步穩(wěn)融入青海,為中國式現代化青海實踐貢獻自己的力量。”援青干部人才代表座談會后,省委網信辦援青干部刁毅剛激動地說。
“懂感恩、有情懷、重實干”不僅是刁毅剛援青一個月來最深刻的感受,更是所有第六批援青干部人才共同的心聲。
青海始終高度重視對口援青工作,堅持將援青干部人才作為推動青海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fā)展的重要力量,做到“高看一眼、厚愛三分”。第六批援青干部人才進青一個月以來,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親自主持召開2次高規(guī)格會議,為援青工作定標定調。省委組織部堅持將援青干部人才納入全省干部人才“總盤子”,按照組織部部長“建好‘援青干部人才之家’,充分信任、大膽使用”的要求,合理確定崗位分工,協(xié)調落實衣食住行等方面保障。
為了讓援青干部人才盡快融入青海,省委組織部第一時間對接中央組織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組織開展援青干部人才骨干培訓,幫助援青干部人才深入了解習近平總書記對青海工作和對口援青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熟悉青海省情社情民情,掌握高原保健相關知識。
“省委組織部和相關部門為我們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貼心服務大家的衣食住行,讓我們在異地他鄉(xiāng)實實在在體會到組織的關心關懷,從而全身心投入到援青工作中。”省林草局援青干部韓非說。
主動融入:在調查研究中找準切入點
清晨,在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昂拉鄉(xiāng)河東村,天津調研組深入田間地頭,與當地干部群眾交流,了解農業(yè)種植情況和大家對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意見建議。
在天津援青指揮部總指揮裴治的帶領下,天津援青團隊積極對接中咨海外公司組建聯合調研組,圍繞“十五五”規(guī)劃編制工作,深入黃南州開展全覆蓋調研,為高質量編制天津援青“十五五”規(guī)劃提供了依據。
“來青為什么?在青干什么?離青留什么?回去帶什么?”這是每一名援青干部人才都在思考的問題。為了答好這道“必答題”,第六批援青干部人才帶著真情實感,主動走進農村牧區(qū)、機關企業(yè),熟悉風土人情、掌握工作實情,有的同志驅車六七個小時,只為看一眼偏遠地區(qū)的真實情況;有的同志帶著氧氣瓶走村入戶,用手比劃著跟牧民群眾嘮家常;有的同志白天調研,晚上在宿舍吸氧整理材料……30多天,480名干部人才融入高原,與青海各族干部群眾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苦在一起,他們的日記本上密密麻麻寫著的,都是青海經濟社會發(fā)展的真實情況,都是廣大群眾的所思所盼所求。
高寒缺氧是在青海工作離不開的“硬考驗”,這30天里,許多援青干部人才出現了頭痛、失眠等高原反應,還有同志因突發(fā)性耳聾不得不住院治療,但沒有一人想過“打退堂鼓”,大家將對事業(yè)的熱愛、對責任的堅守,化作飽滿的精神狀態(tài),全身心撲在援青各項事業(yè)上。“缺氧不缺精神、艱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是第六批援青干部人才共同的精神追求。
工作協(xié)同:在交流協(xié)作中凝聚合力
“教育、醫(yī)療‘組團式’援青既是教育、衛(wèi)健部門的事,也是援青六省市的事,大家要密切配合、通力協(xié)作。”“2025年德令哈市第七屆海子詩歌季即將在浙江杭州開幕,屆時也歡迎省文旅廳的同志參加!”“各省市援青指揮部可依托飛地經濟,將產業(yè)項目建在西寧和海東。”在援青干部人才碰頭會上,援青六省市領隊與來自中央單位的援青干部人才骨干深入交流,溝通工作成效、緊密對接需求、協(xié)調解決困難問題。
“橋梁紐帶作用”是援青干部人才在工作中發(fā)揮的重要作用,但第六批援青干部人才的“橋梁紐帶”又與以往有些不同,他們不僅連接起援受雙方,推動了兩地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合作,更串聯起了市州與省直單位、援青團隊與其他干部人才隊伍之間的溝通渠道。
北京、上海緊抓打造“玉樹—西寧”“果洛—海東”兩大經濟飛地契機,深化與西寧、海東經濟協(xié)作關系;江蘇作為同時擁有對口支援和東西部協(xié)作幫扶兩支援青隊伍的省份,健全完善“1+6+7+9”組織體系,推動隊伍聚合、工作整合、管理融合;山東依托農業(yè)技術先進的優(yōu)勢,向青海高質量選派8名計劃外援青干部人才,進一步補齊人才短板。
第六批援青干部人才進青后,深刻認識到協(xié)同工作的重要性,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大援青”概念,構建央地協(xié)同、省州協(xié)同、前后方協(xié)同、不同類型援青隊伍間協(xié)同、援青力量和其他人才隊伍協(xié)同的“五個協(xié)同”工作機制,讓各條戰(zhàn)線上的援青力量真正擰成一股繩、形成一股勁。
擔當作為:在篤行實干中展現援青風采
上海援青干部聯絡組組長田哲參加第八屆上海對口地區(qū)特色展銷會推介“青海好物”,得到了上海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的高度認可;省文化和旅游廳援青干部馬力帶隊青海舞劇《問道昆侖》登上國家大劇院的舞臺,讓青海文化、青海精神走向全國;省市場監(jiān)督管理局援青干部盧學紅積極協(xié)調國家知識產權局相關領導參與第33屆廣州博覽會青海展區(qū)活動,促成簽約項目87個,意向簽約金額5.32億元。
入青以來,第六批援青干部人才始終堅持“青海所需,援派所能”,充分發(fā)揮專業(yè)特長,主動出謀劃策、銜接資源,在急難險重任務中擔當作為、沖鋒在前,為青海經濟社會發(fā)展貢獻了援青力量。
北京市積極推動教育協(xié)作轉型升級,打造“三名”工作室,深化京玉兩地在體育、藝術、科技等領域的交流合作;天津市引進港青新能源投資20億元在黃南州建設算力中心,聘請8名天津知名企業(yè)家擔任“黃南招商大使”;上海市充分發(fā)揮上海國際科技創(chuàng)新中心輻射帶動作用,推動上海市科委與省科技廳簽訂《滬青科技創(chuàng)新全面合作協(xié)議》;江蘇省組織開展“我要看‘蘇超’——青海學子赴江蘇暑期研學”活動,引導兩省青少年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浙江省舉辦都蘭首屆枸杞產業(yè)高質量發(fā)展博覽會系列活動,進一步拓寬銷售渠道,帶動農民增收達500余萬元;山東省撥付資金122萬元,幫助剛察縣民族中學采購餐廳設備、改造電力線路,讓2100余名學生吃上熱乎的飯菜。
相較于其他領域工作的穩(wěn)步推進,醫(yī)療領域的“沖鋒”則更顯緊迫。在海西州人民醫(yī)院,一名胎盤早剝的產婦被推進病房,聞訊趕來的浙江產科援青醫(yī)生王元鶴迅速組織多學科會診,麻醉科援青醫(yī)生蔣國榮、新生兒科援青醫(yī)生陳軍津第一時間趕到,三人共同實施手術,成功挽救了孕婦的生命,確保母子平安。這樣的“生死時速”每天都在高原醫(yī)院上演,一個月以來,援青醫(yī)療團隊累計接診患者1.4萬余人次,開展手術1110臺,成功搶救危重癥患者641人次,在雪域高原上架起了“生命的橋梁”。
嚴管厚愛:在關懷激勵中鑄就新時代援青鐵軍
“大家要始終如一堅持嚴字當頭,注重政治安全、紀律安全、廉潔安全、身體安全、交通安全,著力打造一支‘政治強、有情懷,善作為、重團結,守紀律、作風硬’的第六批援青干部人才隊伍。”在第六批援青干部人才骨干培訓班結業(yè)式上,第六批援青干部人才總領隊、省委組織部副部長高強向廣大援青干部人才提出要求和期望。
進青伊始,第六批援青干部人才就把隊伍建設擺在首要位置,省直單位援青團隊和六省市指揮部第一時間設立臨時黨委,省紀委監(jiān)委援青干部張磊為中央單位援青干部人才和六省市援青領隊開展集體廉政談話,增強援青干部人才紀律意識、規(guī)矩意識。通過成立理論學習、宣傳、廉政、文體、綜合保障5個工作組,實現了援青團隊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監(jiān)督和自我服務。
省委組織部及時修訂完善援青干部人才管理制度,印發(fā)《援青干部人才管理服務手冊》,把嚴的基調、措施、氛圍固化下來。通過談心談話、走訪調研等方式,及時掌握援青干部人才工作生活情況,協(xié)調解決工作家庭等方面的困難,切實消除援青干部人才的后顧之憂。
“一個月很短,短到還沒走遍青海的每一個角落;一個月很長,長到我們已經把心留在了這里。”滿月之際,許多第六批援青干部人才發(fā)出了這樣的感慨。30天,480名援青干部人才用真情與擔當,穩(wěn)穩(wěn)接住了援青工作的“接力棒”。援青的故事,正在翻開新的篇章。(青組)
。▉碓矗呵嗪H請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