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航拍新居。陳俊 石延壽 攝
青海新聞網(wǎng)·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居所之變,映照生活之遷;安身之所,承載民心所盼。當一方水土不再能承載安穩(wěn)的希冀時,國家之力的托舉,便成為點亮新生活的曙光。
盛夏的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川口鎮(zhèn)享堂村,嶄新的潔白墻院在綠色田疇映襯下格外醒目。7月18日,搬遷群眾頂著烈日穿梭于新居內(nèi)外,抓緊裝修。忽然,一陣噼里啪啦的鞭炮聲在安置點巷道中響起——川口鎮(zhèn)副鎮(zhèn)長王永良和村黨支部書記劉海云帶著一條飽含祝福的毛毯,正為馬曉梅家新居落成道賀。
馬曉梅因在縣外務工,新家由父親馬德福精心照看。“滿意得很!”馬德福激動地接過毛毯,“以前女兒在大通河二臺根那里擔驚受怕住了七八年,手頭緊搬不動。今年全靠黨和政府的好政策,才把這提心吊膽的日子翻篇兒。”他指著堅固的現(xiàn)澆房頂說,新居質(zhì)量讓人安心。
更讓老馬感懷的是,莊廓墻、自來水、門前水泥硬化路,皆是政府為民辦實事好事的體現(xiàn),這份恩情沉甸甸:“共產(chǎn)黨給了我們新家園,我們不僅要牢記恩情,更要將感恩化為勤勞致富的動力。”
走進馬曉梅的新家,簡約中透出安寧,瓷磚地面光潔,舊家具擺放有序,兩盆鮮花在客廳靜靜綻放。馬德福坦言裝修僅花費3萬元左右:“手頭不寬裕,拉賬攀比沒必要,自己住著安心踏實就是福。”這份樸素和從容,正是新居賦予的底氣。

賀房。陳俊 石延壽 攝
從昔日“憂心居”到今日“暖心房”,馬曉梅一家的安居蝶變,折射出地質(zhì)災害避險搬遷政策在民和縣川口鎮(zhèn)落地的堅實足跡。
避險搬遷,一頭牽著民生冷暖,一頭連著政治責任。2023年,川口鎮(zhèn)共實施搬遷57戶,其中集中安置55戶均采用“統(tǒng)規(guī)自建”模式。川口鎮(zhèn)黨委政府與村“兩委”將此視為重中之重,縣級聯(lián)點領導全程督導,從戶型民意征求到施工質(zhì)量監(jiān)督,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注入責任擔當。享堂村“兩委”更是將嚴監(jiān)督化為暖心擔當,無償提供部分村集體土地給施工方作料場。鎮(zhèn)村兩級還出臺激勵辦法,鼓勵群眾早日入住新家。每一磚一瓦的筑起,都在無言中夯實著民心地基。
住房是民生之要,“安居”乃“樂業(yè)”之本。川口鎮(zhèn)鎮(zhèn)長安旭云深知:“唯有全力以赴辦好避險搬遷這件民生實事,老百姓才能真正搬出‘憂心居’,住進‘暖心房’,開啟更有盼頭的美好新生活。”
當鞭炮的余音在嶄新的巷道里消散時,新生活的樂章已然奏響。白墻綠田之間,新生的不僅是安全居所,更是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國家以堅實臂膀為危崖邊的人民托起安居基石,人民則以雙手為筆、汗水為墨,在新家園的畫卷上奮力書寫著勤勞致富的篇章——這安居密碼的深層意蘊,正是民心與國策在歲月深處最溫暖的回響:當一方水土真正成為安身立命之所時,希望便如門前綠野,在堅實的大地上無邊無際地鋪展……
。▉碓矗呵嗪H請螅